贺光启“鲑鱼返乡”,湊湊火锅台湾首店开业
2024-10-13 【 字体:大 中 小 】

1998年,台商贺光启将“一人一锅”的台式小火锅引进大陆,创办了呷哺集团。
2023年,贺光启鲑鱼返乡,将呷哺呷哺品牌开回中国台湾。今年,贺光启兑现了当初的承诺,将更多旗下品牌带回家乡。
6月25日, “湊湊火锅茶憩”(以下简称“湊湊”)在中国台湾的首店正式开业。
这家店位于台北市最大购物中心“远东Garden City”,也就是闻名已久的大巨蛋商场内,面积近520平方米,设有4个KTV包厢,能同时容纳近160人就餐。
开业当日,台北市连绵不断的大雨也未能浇灭食客们的热情,近千人前往湊湊门店,首日翻台率达到了4.43翻。呷哺集团创始人、董事长贺光启表示,“台湾的餐饮和服务有着非常强的竞争优势和特色。”
吧台+KTV,属于台湾年轻人的火锅店
作为呷哺集团旗下的另一特色品牌,湊湊遵循一店一景皆学问的设计理念,每一家店都有不同的装修风格和调性,台湾的首店也不例外。
同时,湊湊也将自己最大的特色——有料锅底带回了中国台湾,并继续研发、创新。
据介绍,湊湊的研发主厨以打造“融合多地特色的创新有料锅物”为目标,采用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策略,寻找当地菜品进行再创造,不仅守正出新,还将传统与潮流相结合。湊湊将多款来自祖国大江南北的风味锅底呈现给食客,为台湾地区的火锅市场注入新鲜活力。
与大多数火锅店只是围炉吃火锅不同的是,湊湊将大陆消费者最喜欢的吃着火锅唱着歌儿的场景,也搬到了中国台湾首店,让台湾的消费者也共同体验一把边吃火锅边唱K的新消费场景,从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。
除了时尚惬意的环境、火锅欢唱包厢外,湊湊台湾首店还特别设置了吧台,为消费者带来餐酒服务模式,在供应多款酒水和特调酒的同时,将聚会氛围拉满。
贺光启在开业致辞时表示:“湊湊的定位非常清晰,即属于台湾年轻人的火锅。我们把营业时间段延长到凌晨两点,就是要让喜欢吃火锅的年轻人把湊湊视为‘续摊’的第一选择。”
数字化丰富经验带回台湾
1998年,贺光启将风靡台湾的小火锅引入大陆,成功创造了“一人一锅”的全新餐饮消费模式。之后,呷哺集团快速发展和扩张,并于2014年在港交所挂牌上市。上市后的呷哺集团,更是开启了高速发展的扩张阶段,目前门店近1200家。
25年后,贺光启鲑鱼返乡,呷哺呷哺品牌台湾首店于2023年3月29日正式亮相中山区商圈。时隔一年,呷哺集团又将湊湊品牌开回台湾。
“呷哺集团经过多年的发展,累积了强大的供应链系统、数字化营销系统,以及集团化管理等方面的经验,再融合台湾优秀的餐饮文化和服务理念,对于集团未来的发展都将有着极大的助力。”贺光启曾在之前的采访中表示。
关于未来在台湾的布局,贺光启也有着明确的规划。“2024年底之前,湊湊将在北部开出第二间商场店,预期会在台湾开设15家湊湊品牌门店。”贺光启如是说。
呷哺集团于1998年11月在北京成立。经过20余年的发展,呷哺集团已成为多品牌经营,全产业链布局的餐饮集团公司。业务内容覆盖品牌餐饮经营、肉品加工、供应链流通、渠道销售、工程设计、商业地产等餐饮全产业链。呷哺集团旗下共有5个子品牌,分别是呷哺呷哺、湊湊、茶米茶、趁烧、呷哺食品,以及两个服务各品牌的独立事业部——呷哺设计工程公司和锡林郭勒盟伊顺清真肉类有限责任公司。
餐厅全部采用直营连锁发展,版图布局遍及中国30余个省份,包括中国香港、中国台湾等,并开拓新加坡等国际市场。截至5月31日,呷哺集团餐厅门店总数近1200家,年营收规模近60亿元,员工近3万名。
南方+记者 李劼

猜你喜欢

四川金融投资报:助力川渝金融高质量发展


农信社改革持续深化,又一家农商行获批开业


研报掘金丨华泰证券:温氏股份猪售价涨幅超行业,维持“买入”评级


沪锡价格或将呈高位宽幅震荡


2023二游圣杯之战:泥头车“创”策划、深夜直播道歉……


大脑开始“萎缩”,身体一般会出现4个反应,要提前预防


德邦证券:给予新宙邦买入评级


谷歌云和Spotify(SPOT)宣布扩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


奥运第四比赛日看点: “莎头”冲击混双金牌,粤将欧钰珊出战体操女团决赛


汇川技术大宗交易成交77868万元,卖方为机构专用席位


以案说险 阳光财险提醒:车险理赔要注意


上海科技企业去年融资事件占比全国居首,三大产业数量过半


刚刚!人民币大涨,A50直线拉升!


Wedbush:谷歌(GOOGLUS)成功收购Wiz将利好其云计算业务 并推动网络安全领域出现更多并购


精彩抢先看秒懂金融·资管行业践行“三投资”理念优秀实践系列访谈之浦银理财


道明证券:欧元美元、美元日元后市交易策略推荐


禀赋视角下的工业革命


张忆东最新观点:美股已进入熊市,黄金遭遇流动性冲击,中国市场可积极防御,中期关注三类机会


邦达亚洲:欧洲央行降息预期升温 欧元小幅收跌


原油期货重挫 OPEC+决定再次大幅增产后供应过剩担忧加剧
